發布:2021-09-18
曾擔任金曲、金馬獎視覺設計統籌的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,跨界至老牌金融公司大慶證券擔任品牌長,持續挑戰不同領域。VERSE與Lexus聯名出品的Podcast節目「MY WAY」,第三期主題「設計的力量」,由羅申駿以跨界設計實驗為題,與《VERSE》社長暨總編輯張鐵志進行一場深度對談──該如何嘗試以設計改變台灣,以及羅申駿的跨界實驗初衷。
張鐵志(以下簡稱鐵):你會定義自己是個設計人嗎?這些年來你在設計工作裡面,你覺得什麼是設計?
羅申駿(以下簡稱羅):我是設計人嗎?我是設計人,我持續地用設計在解決不同的問題。我覺得設計其實是一個思考的方法,它有非常多呈現的方式,重點是思考的方式,設計師要解決問題,所以要問對問題才會產出正確的解決方式,假設你問題沒有問清楚,就會有錯誤的形式跑出來,所以設計絕對不是在討論好不好看。
對我來講,設計一直都是一個思考,我要跟誰溝通?我希望他能看到什麼?我希望能影響他什麼?所以我挑選了什麼樣的形式、什麼樣的工具以及什麼樣的方式,來跟他溝通。
鐵:你提到提問很重要,你對提問的意識和對美感的感受,似乎很大部分是受到母親的影響?
羅:我母親對我影響非常大。我覺得我滿幸運的是我母親很小就會一直問我為什麼。我記得《悲情城市》上電影院的時候,我那個年紀哪懂白色恐怖是什麼,她就帶我去看,就說:「沒關係,看不懂沒關係,可是你看到什麼?你試著描述你看到什麼。」我媽真的還滿時髦的,我很多對美的認識絕對是從我媽那邊一點一滴灌溉出來。
鐵:你本來在設計領域非常有成就,大家都非常驚訝與好奇,為什麼會轉換領域參與大慶證券的工作?
羅:我跟大慶證券的董事長黃谷涵先生認識差不多十年,他也是自己創業,我們那時候就會聊該怎麼看待商業跟生意,我在(創業)前段的時候受他影響滿大的,像了解財務報表、現金流量表各種生意經營的事情,互相都從不同的角度去檢視雙方創業的過程。
其實會做這麼久朋友,就是因為我們彼此都對誠信有潔癖。台灣已經到了接棒的時間,金融這一棒其實可以去支持從個人到新創、企業、社會,剛好到去年我離開特效業,自己的公司還在前進,他又提起這個話題。
在進入金融業後其實有一件我想做的事情,讓台灣對於生意的討論可以更多,對於文化、對於設計、對於認同、對於我們是誰這件事情,台灣已經逐漸地在討論,可是對於生意的討論好像還不夠多。
鐵:你說的「生意」是指個人理財還是企業的經營,還是都是?
羅:都是,金融是可以站在每個人的身邊,用你懂的方法解釋給你聽。黃谷涵想以客戶為中心,每次在開會時,他會一直講說,要做出來的東西是隔壁的媽媽、老先生都可以懂,可以真正幫助到他們的東西,我覺得這個初衷滿打動我的,也讓我去思考台灣在財商這一塊,很少會在閒聊中或飯桌上討論。對金融的瞭解可以支持個人,我們可以不用畏懼去認識它,推動就是我想要做的原因。
金融可以真的幫助到你,可能是小旅行,可能是學費自己出,可能是創業、買房,我相信當每一個人都有能力觸碰到自己的夢想時,社會會有更大的想像力,台灣也就開始有想像力。這是為什麼我想要從大慶開始——我希望我能轉動這個社會的一部分。
鐵:你開始參與大慶證券的工作到現在差不多剛好是一年,這一年作為品牌長,你的工作內容有哪些?
羅:品牌長幾乎什麼都做。我們今天要給金融產業一個新的方向的時候,怎麼樣溫柔地去做改變,是需要非常多的理解跟同理心。小到我們的馬桶刷、洗手液都是我在挑,開戶的文件裡的字句、字型、文案、風險警告要怎麼講、重複的訊息要怎麼簡化,大到空間改造、新產品形象影片,或者雙月刊、社群網路操作,這個是可見的,無形的就像剛剛那些以外,有非常大量的內部溝通。
我會覺得所有能溝通的工具、方式都要掌握好,要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幹嘛,將大家的心扭成一條線,當越來越多人理解我們在幹嘛的時候,前進的速度才會變快。設計就是大小事,我快要變總務部門了!
鐵:(這些改變)員工容易接受嗎?還是說本身就要花很多時間溝通?
羅:應該說,一開始就意識到我們要很用力的溝通。我們非常幸運,因為有前人努力了30年留下員工這項資產,有前輩在才能支持我們去做創新。跟前輩們,像是前台的營業員、後台工作的同事,會覺得每次聊天都會更了解台灣過去的證券業很瘋狂的時候。要讓這些老同事們知道你們在玩什麼花樣,要很舒服的讓他們一點一滴信任你,小到怎麼把總部的訊息傳遞給他們、怎麼轉換我們溝通的工具。
我們有個教育學習平台,剪了54支對於金融定義的影片給內部的同事分享,每一支都是3、5分鐘,讓大家可以輕鬆去瞭解這個產業到底是什麼,感覺可以很輕鬆地吸收,尤其我們很多來自新領域的人要了解金融業在幹嘛,而來自於金融業的同事也會知道我們想要前進的方向是不一樣的。其實我沒有能力來說我們要做什麼,非常多是他們來教我可以怎麼認識金融業,然後我們再用新的工具、敘事方法與理解去詮釋出來。
鐵:你覺得過去這5年,台灣社會裡,包括公部門跟民間,對設計的意識有前進很多嗎?
羅:我覺得滿明顯的,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一直跳到不同產業。我覺得設計產業,不管從設計或從文化,刻意會在比較會面對到大眾的設計埋下提問,希望每一個人能看到不同面向,像是好棒的頒獎典禮、不同的設計風格、屬於自己的文化,台灣有這麼多不同的文化揉和在一起、就是這麼多元,很難去定義台灣是誰,我們是不是應該有更多的尊重、更多的包容、更多的可能性?
台灣這麼年輕,本來就需要時間去成長、去改變,台灣當初在建設的時候奠基在晶圓代工、製造業、傳統產業,比較不是從設計美學,這一塊相對缺乏,可是當上了軌道以後,人們就會開始覺得會有不同的機會,會想要去問更多的問題,看能不能看到更多的視野。
鐵:你是一個非常勇於挑戰跟突破的人,包括當時從新加坡回來台灣創業,一開始做動態影像就面對亞洲或者國際市場,後來又做了很多大型典禮,到現在我們聊大慶,似乎都是在把界線推得更遠。你覺得自己是非常喜歡冒險跟挑戰的人嗎?
羅:我喜歡,就是覺得很想去看還可以做到什麼。那時候從不懂大傳到進了電視台、去了新加坡回來,從這輩子沒有想要創業,然後就創了業,全台灣那時候根本就沒有這樣子的產業,大家也不知道你在幹嘛。
當你走在前面走習慣了,就好像對於那黑暗不那麼害怕。你就會很習慣的找到方向,尤其對我自己來說,我覺得做人處事繞遠路沒有關係,但要走得踏實,每一步都要走踏實。只要你走捷徑,會慢慢變成習慣。
我覺得可能也因為創業後,就會面對非常多的未知,然後慢慢就會用力鍛煉自己去詮釋新的東西、認識新的東西,然後就會覺得還可以再做什麼。會盡可能地希望在每一個嘗試的過程中看到最多的可能性,這件事情不只影響我看待我的公司、看待每一個選擇,也看待我自己的挑戰。
媒體報導
2023-12-26
媒體報導
2015-01-09